7月30日,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发布了一条掷地有声的警告,宣称自8月1日起将对所有来自印度的商品征收高达25%的惩罚性关税,理由是印度“长期大量购买俄罗斯武器装备”。除此之外,美国还计划对印度加收额外费用,以示惩罚。
这一威胁可谓来势汹汹,其背景也不简单——根据美国国会此前通过的一项涉俄制裁法案,如果俄罗斯在特朗普设定的时间内未停火,美国将对俄实施更严厉制裁,并对与俄保持经贸往来的国家追加“二级制裁”,最高可加征500%的惩罚性关税。作为俄乌冲突爆发后进口俄罗斯原油最多的国家,印度显然被列为“重点对象”。
本来,印度一度是特朗普“对等关税”政策中首批愿意谈判的国家之一。美国甚至专门派出副总统万斯前往新德里洽谈贸易妥协方案。外界一度认为,印度可能会成为与美达成“对等关税”协议的首个国家。然而令人意外的是,谈判进行到关键阶段却急转直下,最终无疾而终。
症结主要出在农业和乳制品领域。美国方面强烈要求印度开放本国市场,允许美方相关产品大量进入;但印度对此坚决拒绝。原因很现实:农业和乳制品产业关系着数亿印度农村人口的生计,也是莫迪政府赖以执政的选票根基。面对美国的强压,印度宁可承担贸易冲击,也不愿牺牲国内农民的切身利益。
于是,谈判破裂,特朗普口出威胁,而印度则低调但坚定地表态:他们将全面评估影响,并会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国家利益”。与此同时,印度似乎已不打算继续在美国的压力下被动应对,而是主动寻求另一条出路——靠近中国,作为对美施压的战略筹码。
近期,印度国内媒体频频报道中印关系回暖的动向,大量正面舆论铺天盖地。事实上,从年初开始,印度就在不断加强与中国的官方接触。无论是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、国防部长辛格,还是外长苏杰生,都已先后访问中国,表态支持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,并表示愿意推动两国关系重回正轨。
而就在7月24日,印度宣布恢复对中国公民的旅游签证,这是自2019年以来首次重新开放该类签证申请,标志着印方有意打破此前对华民间交流的封锁。此外,印度外交部也表态,将积极推动中印之间的直航航班恢复。
更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开始放松对中国企业的市场限制。中国龙旗科技已获准与印度本地龙头企业迪克森科技成立合资公司,进入电子组装领域。这一突破表明,虽然印度仍对中国产智能手机品牌持保留态度,但在供应链合作方面却表现出实质性放开。换言之,印度想将中国制造能力与本土市场整合起来,以此增强自身产业基础,同时借力应对美方贸易胁迫。
中印关系的回暖,也与王毅外长此前提出的“龙象共舞”理念不谋而合。王毅在会见印度外长苏杰生时指出,中印作为两个发展中大国,应相互成就、和平共处,真正实现“互利共赢”。这一说法如今在印度政界与媒体中获得更多认同。
印度为何有底气对特朗普政府说“不”?一方面,印度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与庞大的人口红利,外资早已不再是其发展的唯一依赖;另一方面,印度近年在外交战略上不断强化“多边博弈”手法,不愿再像过去那样将鸡蛋放在美国一个篮子里。中印关系的改善,不仅能为印度提供抗衡美国的空间,还可能帮助其在全球南方国家中争取更大话语权。
从这个角度看,印度的“转向”并非仓促之举,而是深思熟虑之下的战略调整。而对于特朗普团队而言,如果他们继续以霸道手法推进所谓“对等关税”,最终可能不是收服对手,而是逼迫盟友另寻出路。
“印度不会屈服,印度会寻找出路”,这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新德里正在用行动书写的现实政治课题。世界格局已经发生深刻变化,谁掌握合作主动权,谁才能赢得未来。特朗普政府的威胁,可能只是推动中印关系再度靠近的“助推器”罢了。
瑞银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