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再次挥动关税大棒,这次的对象是其曾寄予厚望的“印太伙伴”印度。当地时间7月30日,特朗普突然宣布:自8月1日起,将对印度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加征25%惩罚性关税,并以印度“持续从俄罗斯大批购入能源与武器”为由,威胁将对其施加更多惩罚措施。
在这一番强硬表态之前,特朗普刚刚与日韩、欧盟签下了一系列对美方极为有利的双边协议。韩国不仅接受了“零关税进口、15%关税出口”的不对等贸易安排,还同意向美国提供高达3500亿美元资金,由美方掌控投资运作权。面对这些“成果”,美国财政部长兴奋宣称:“全世界都站在美国这一边。”在这种背景下,美国对印度的打压并不意外,只是来得更快、更猛。
值得一提的是,美印之间的贸易谈判并非毫无进展。在特朗普施行“对等关税”政策初期,印度就表现出配合态度,积极参与协商,甚至美国副总统万斯曾专程前往新德里沟通细节,外界一度预期美印将率先达成一份平衡性的贸易协议。但真正触及核心利益时,谈判还是谈崩了。
问题焦点在于农业与乳制品领域——这是印度最为敏感的民生底线,也是莫迪政府的票仓命脉。面对美方要求大规模开放市场的要求,印度拒绝让步。结果便是如今这一记猝不及防的“关税重锤”。
印度官员起初显得颇为被动,仅表示“略感失望”,但很快反应过来,宣布将“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捍卫本国产业”。印度商务部在声明中再次强调其追求“公平、平衡和互利贸易”的原则,试图在强硬与克制之间寻求平衡。
但各方普遍认为,印度如今的困境,与其过去几年奉行的盲目“反华亲美”政策密切相关。自中印边境摩擦升级以来,莫迪政府在国际舆论场合频频对中国示强,大幅削减与中国企业合作,甚至出台限制中资进入的行政令,并试图借助美方对华遏制战略,在地缘政治中获得更大收益。
印度一度幻想自己能成为中国产业链转移的最大受益者,承接中国产能、晋升为“新世界工厂”。然而几年过去,印度制造业依然步履维艰,关键设备与零部件仍严重依赖中国产业链支撑。所谓“产业转移神话”也逐渐被现实戳破。
更令新德里不满的是,在“反华”态度上配合得最为卖力的印度,并未获得特朗普政府的特殊照顾。恰恰相反,美国对印度的贸易制裁毫不手软,反倒让莫迪政府明白——美国不仅无意扶持印度制造,甚至连其作为“反华棋子”的利用价值也有限。在特朗普眼中,印度与中国一样,都是必须被压制的竞争对手。
此外,印度一边借助西方制华大势谋求经济筹码,另一边却继续与俄罗斯保持传统关系,大量采购俄罗斯原油与军火。美方对此早已心生不满,而这一次的关税行动,无疑是对印度“两面下注”策略的一次公开警告。
在压力骤增的背景下,莫迪政府开始显现出态度转变的信号。一方面试图在对美立场上展示强硬,以回应国内民族主义情绪;另一方面也开始主动修复中印关系,向中国抛出“橄榄枝”。
今年以来,印度高层对华互动频繁,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、国防部长辛格、外交部长苏杰生等重量级人物陆续访华,均表态支持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,并重申发展中印关系的重要性。7月24日,印度更是时隔五年恢复向中国公民签发旅游签证,同时宣布正筹划恢复中印直航。
在经济领域,印度也悄然松动,部分中资企业在印获准重启业务合作,例如龙旗科技与印度本土巨头迪克森科技的合资案顺利通过审批,被认为是中印供应链合作“重启信号”的标志性事件。
然而,正如多方专家指出的那样,印度如今虽有回头之意,却已错失战略窗口。与中国相比,印度无论是经济体量、产业基础、科技水平还是全球议价能力,都仍处于明显劣势。想以“对华靠拢”来缓解美国施压,虽然在外交层面具有象征意义,但缺乏真正的谈判资本与制度支撑,难以构成实质对冲。
换句话说,印度缺乏像中国那样可以“以战逼和”的硬实力。中国尚能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,通过自主技术与庞大市场形成战略缓冲,而印度的制造业尚处在爬坡阶段,很难成为足以撼动美国的经济力量。在特朗普眼中,印度远比中国“好对付”,也更适合“杀鸡儆猴”,借此震慑其他有异心的“合作伙伴”。
如今的印度,既难在中美之间“两头通吃”,又承受不起全面对抗美国的代价。想通过对华示好换取喘息机会,只能算是一种权宜之计。若不彻底调整国家战略定位与对外政策逻辑,印度恐怕仍难摆脱“工具人”命运,甚至可能成为特朗普对外强硬路线下的“典型样本”。
当现实一再提醒印度:盲从美国,不如自主谋局;抵制中国,不如合作共赢——或许莫迪政府真正该做的,是放下短视的算计,重建独立外交的长期战略思维。否则,今天这记关税耳光,很可能只是更大风暴的前奏。
瑞银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